一、基本概况
吉林省的灌溉农业试验研究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吉林省的灌溉试验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起步时期,吉林省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建立了梨树灌区、金满水库灌区、饮马河灌区、星星哨水库灌区、前郭灌区等一批以水稻试验为主的试验站,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工作。第二阶段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近十年的停滞期。本世纪初又经历了第三阶段的恢复重建期,结合生产实际依托科研课题支撑,开展了部分试验示范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灌溉试验工作,吉林省以灌溉试验站为中心,完成站内试验设施设备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宣传推广体系三个体系,把吉林省灌溉试验站建设成为试验场地完备、试验设施设备一流的灌溉试验站、创建一支现代化、科技化管理技术团队,同时把吉林省灌溉试验站打造成一个面向全国、面向国际的农业灌溉技术交流平台,为新时期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民生水利、保证粮食安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1、地理位置:
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位于长春市乐山镇北部二道村王小店,距长春市南环公路14.5km,北面与永春相交,东临新立城水库,西面与四平地区接壤,南面是兴中村。场地地势上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地形变化较为平缓。自上而下地层岩性为:人工填土层、粘性土层、砂性土层、泥岩层。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查得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土层季节性冻结深度为1.70m,粘性土属冻胀土。

2、气象概况
吉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位于长春市城区东南部,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盛行西南风,其气候特点是: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温差大,冬季寒冷漫长。根据长春气象站历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96.3mm。6~9月份年平均降水量466mm,占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78%,7~8月降水集中,降水量为313.3mm,占全年降水总量53%。多年平均气温5.1℃,极端最高气温达38℃,极端最低气温达-36.5℃。历年最大冻土深度达1.69m。春季冷暖气团交替出现,西南风加强,多年平均风速4.4m/s,最大风速达31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21.05m/s,SW风向。本区气候偏于干旱,水面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干旱指数E/P=1.5),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E-601)为850mm。
3、职能任务
中心站总体工作任务包括:指导吉林省各个灌溉试验重点站工作;汇总吉林省各个试验站及基础数据采集点上报的基础数据(气象资料、土壤墒情、作物需水量等);开展吉林省中心站及代表区域作物灌溉制度和需水量研究;指导吉林省节水灌溉技术以及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开展吉林省灌溉试验站及周边区墒情监测与典型作物灌溉水量的预测工作;综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与宣传;承担并配合国家和省重大科研课题研究。
4、具体工作任务
(1)气象、土壤墒情、苗情、地下水动态、灌溉用水效率等基础数据监测;
(2)制定玉米节水灌溉、特色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3)集成示范玉米节水灌溉技术;
(4)适宜不同区域的玉米膜下滴灌发展模式、玉米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机理、农田肥水关系原理与调控技术;
(5)灌溉需水预报机理研究、信息发布平台开发。
5、发展历程
吉林省灌溉试验站前身为四平市灌溉试验站,后经调整确立乐山试验站为吉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乐山试验站经建设现已正式运行并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6、基础设施建设
乐山灌溉试验基地分为A区与B区,全部为旱田灌溉试验地,占地面积90亩,代表性作物为玉米。

A区主要由24组测坑、日光温室、地面灌溉综合试验区、滴灌试验区、多功能室内试验区、农业用水计量展示区(规划建设)及气象观测场组成,用于品种筛选、农艺关键技术、作物耗水、需水规律、灌溉制度、水肥一体化、工程技术模式集成等技术研究、展示。
B区主要由称重式蒸渗仪、旱田试验区、水稻控制灌溉试验区(旱作)、喷灌试验区组成,用于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水预报技术、水分管理模式等技术研究。
7、仪器设施
24组测坑、6组称重式蒸渗仪、气象站、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土壤水分及作物生理状况测定仪器、监测类装备、日光温室及办公试验综合楼等。



8、研究团队与运营机制
试验站现有农田水利、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工作人员13人,专业技术力量扎实。中心站设置站长1人,副站长1人,首席研究员1人。根据从事的工作,可分为3部分管理机制:试验研究工作管理、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全站工作实行站长负责制,以上3个部分的管理工作,则分别由试验研究项目负责人(试验研究人员中的技术骨干)、技术负责人(站长或副站长)与生产人员中的骨干分别负责。
二、定位目标
1、 定位
试验研究结合示范推广服务于生产。
2、 总体目标
针对吉林省实际问题,高质量地开展灌溉试验,有效地进行示范与推广,并能承担全省及全国统一安排的长期性观测及积累基本资料任务,乃至承担及参加国家或地方重大科技项目的试验研究。既能开展应用性试验研究,也能开展理论性、探索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的手段、方法及成果的质量达国内领先水平。
三、科研进展
2013年至2017年期间,由于吉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该阶段主要对于进行了水文、气象、土壤等基础信息的监测工作,未开展具体的试验工作。
自2017年起,吉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将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区域模式集成相结合,系统的探索了玉米膜下滴灌发展模式、玉米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机理、农田水、肥关系原理与调控等技术,配合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
近年来,吉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相继开展多项田间试验研究项目,详细情况见下表。
年份 |
试验主管单位 |
项目名称 |
课题名称 |
课题编号 |
研究内容 |
2017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东北粮食主产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集成应用 |
多尺度作物高效耗水理论及灌溉制度优化 |
2016YFC0400101 |
(1)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玉米耗水过程与产量形成响应机制; (2)区域多尺度耗水时空特征及多源信息融合反演、需水感知技术。 |
精量化高效滴灌技术及产品 |
2016YFC0400105 |
(1)滴灌条件下覆膜方式对农田氮素平衡影响研究; (2)滴灌条件下覆膜时间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 |
吉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吉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
吉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2018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东北粮食主产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集成应用 |
多尺度作物高效耗水理论及灌溉制度优化
|
2016YFC0400101 |
(1)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玉米耗水过程与产量形成响应机制; (2)区域多尺度耗水时空特征及多源信息融合反演、需水感知技术。 |
精量化高效滴灌技术及产品 |
2016YFC0400105 |
(1)滴灌条件下覆膜方式对农田氮素平衡影响研究; (2)滴灌条件下覆膜时间对玉米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东北粮食主产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集成应用 |
精量化高效滴灌技术及产品 |
2016YFC0400105 |
补充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养分运移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耗水的影响研究。 |
灌溉试验总站 |
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 |
|
|
春玉米不同灌溉模式下需水量、需水规律研究。 |
吉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
水稻膜下滴灌技术引进示范 |
|
|
吉林省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研究。 |
吉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吉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
吉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2019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东北粮食主产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集成应用 |
多尺度作物高效耗水理论及灌溉制度优化 |
2016YFC0400101 |
(1)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玉米耗水过程与产量形成响应机制; (2)区域多尺度耗水时空特征及多源信息融合反演、需水感知技术。 |
吉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
水稻膜下滴灌技术引进示范 |
|
|
吉林省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研究。 |
吉林省样点灌区典型地块农业用水效率监测 |
吉林省样点灌区灌溉水用水监测 |
|
吉林省样点灌区典型地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吉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
吉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玉米高效灌溉制度试验 |
|
|
不同灌溉处理(灌水量、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的不同组合)配置在田间小区,通过对作物生长状况、产量、需水量的资料分析,确定合理的节水、高产灌溉制度。 |
2020 |
吉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
旱直播水稻滴灌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
|
(1)筛选适宜吉林省旱直播水稻滴灌品种; (2)引进旱直播水稻滴灌播种机,开展不同株行距对比试验,确定适宜的播种模式; (3)开展需水量与需水规律研究,建立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确立适宜的灌溉制度; (4)选择不同厚度、透光度及降解速率的地膜开展对比试验,确定适宜的地膜型号; (5)确立高效的施配肥方案; (6)确定适宜的残膜回收型式。 |
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研究 |
|
|
开展玉米膜下滴灌条件下需水量及规律的研究,分析玉米各生长发育阶段的日需水强度、阶段最小需水量和整个生育期的全部需水量对玉米生长发育指标以及产量的影响,得到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的分布情况,最终建立玉米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最佳的灌溉制度。 |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吉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
吉林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
四、技术推广
近年来,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探索以政府主管推进为主导、以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为依托、以节水试验示范网络为纽带,以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示范点为核心的农业技术开发与区域示范推广模式。


五、工作展望
继续强化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的目标定位,试验研究结合示范推广服务于生产;加强科研力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开展多领域科研工作,致力于新技术开发。;加强人才培养,同高水平的科研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确保各种试验数据观测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严格执行观测工作岗位责任制;组织和举办推广示范新技术培训班,有针对性的将试验站展示内容对外开放;以刊物、画册、简报、互联网网页等形式提供与发布节水灌溉技术的最新信息,向社会展示、宣传试验站条件与功能。